【Aalto課程分享】Design for Service

課程簡介

修課時間 / 2022-2023 Autumn I (2022/9/6-10/18)

上課時間 / 禮拜二1-5pm、禮拜三2-4pm以及禮拜五9-12am(根據不同開課年份可能會有選不同),一周10小時

學分數 / 12 cr

開課單位 / CoID

課程內容

這門服務設計的課程是一門12學分的課程,基本上一個Period只要修了這門就可以不用選其他課,就算想要選也常會出現衝堂的情況。必須說的是這門課絕對是一個扎扎實實的課程,主要分為knowing & making,也就是服務設計的理論知識和實際專案執行,在CoID學程中很多課程都是理論和執行並行的課程,幫助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後如何應用在實際案例中。 

Knowing

Knowing 的部分包含每個禮拜指派兩篇的指定讀物(包含paper, report或者是HBR),以及老師在課堂上講解paper和進行補充的lecture,另外還有邀請從CoID畢業的學長姐以及業界的Service designer等業界演講進行分享。特別要說的是我覺得每周的paper都選得很好,會根據專案進行預計進行的進度來給予對應的文章進行參考,他不會像是老師丟給你毫無關聯的paper逼著你閱讀,讓你在夜黑風高的夜晚懷疑自我。

Making

Making 的部分在這個學期是和Espoo的三個單位進行合作(Espoo是芬蘭第二大城市,也是Aalto所在地),並把25位學生分為5組,專案的合作對象包含老人組織Senioripaku、Espoo電影院等。我們這組被分到的題目是「How to inspire elderly organizations to join our activities as a meaningful content creator: come and make culture content or arrange workshops, etc?」 簡單來說就是要如何邀請其他的老人組織加入Senioripaku共創活動內容。這個題目是由我們的合作對象自己定義出來並認為是問題待被解決的方向,而我們在前三周就必須針對這個問題來去驗證問題方向的正確性,又或者是重新定義問題(Reframing research question),像是我們這組最後就把問題定義成「How can Senioripaku and elderly organizations help each other?」

老師介紹

這門課主要有兩個老師Martina, Nuria和一個助教Annukka,這兩位老師人都很nice,會輪流教授課程並且單獨和各個小組進行專案討論,助教只有在第一堂課以及期中末的報告中才會出現。Martina是一個1歲小孩的媽,老公也是大學教授,這位老師在第一天上課就讓我印象很深刻,因為她真的是一個很漂亮的老師!! Nuria 人也超讚,我覺得這兩個老師創造的氛圍不會讓你覺得老師很有威嚴感,會讓你感受到整個知識的流動是水平的而不是垂直的上對下,如果在課後或者是課中有任何疑問想要提出老師也都會很熱情的跟你討論想法!

課程安排

以這門課來說,week1-3 是定義問題,week4-6 則是設計方法並且解決問題,因為課程相當的緊密,所以其實第二周就要開始尋找利害關係人來進行訪談,並在第三周整理訪談資料、鎖定問題,並且報告給合作夥伴和老師聽。再來第四周就要思考有什麼intervention是可以介入現有的user journey來解決上週定義出來的問題,最後在第5-6周實際執行並且進行Final presentation。

課程評分與作業

課程評分主要可以分為個人(40%)和小組(60%)

  1. Individual activity是在課堂上的踴躍程度,老師會在期中過後發一張自評表讓學生自己填答,分別為Outstanding Contributor (3), Active participant (2),以及Non-participant (1),如果老師認為你的分數和你自己的分數有所出入才會來找你談談。
  2. Learning diaries的部分則是兩個禮拜寫一次,記錄你在這兩個禮拜的學習和反思。
  3. Project work可以分為期中報告以及期末報告,在第三個禮拜會請各小組分享組內重新定義問題以及彙報研究進度,並且在最後一個禮拜報告最終的研究結果。
Assessment methods and criteria
Rubrics for evaluating individual activity

反思

Knowing

課程非常重視reflection也就是在接收知識後的自我反思,這也是我對於課程中覺得最有意義的部分之一,基本上可以分為兩者,一個是在上課時和老師以及同學針對一個議題進行舉手發表以及回答問題,另一者則是在課後寫Learning Diary(簡稱LD),LD是每兩個禮拜都要繳交的功課,基本上也是在這門課唯一的個人作業,主要就是紀錄你在這兩周的學習過程中(lecture, reading, project, etc.)裡面學到了什麼、這些理論知識你會如何運用在實際的專案當中,以及還有什麼部份是需要釐清或者是沒有搞懂的。其實在台灣學習的過程中一直都有想要在課程結束之後wrap up something,但是都一直沒有好好去執行,但是有了這個LD其實可以幫助自己釐清很多觀念、激發反思並且整理自己在這兩個禮拜和這一個Period裡面到底學到了什麼。

Making

我認為在整個和合作對象合作的過程中是緊密且頻繁的,也很幸運遇到的合作夥伴也是很積極地想要解決這個問題所以才能達到這樣的互助,也因為在我們定義問題、招募受訪者以及執行設計的過程合作夥伴都有參與,所以會讓他們感覺到跟這個專案是有更緊密連結的,也會更有可能的在這堂課結束之後把我們的deliverable繼續地做使用。其實在這門課裡的短短幾周並不是要求你要設計出一個可以完全解決問題的成品,而是比較像是在這6周的研究後帶給合作對象一些工具進而使用來解決這項問題,好比說我們這組就設計了一個prototype tool邀請Senioripaku以及另外一個老人組織參與一個工作坊來討論雙方可以如何互助。

延伸閱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